自觀自在....自在自觀


自觀就是讓自己活在一種智慧的覺照裡,自在就是讓自己流動在無盡的喜樂之中。智慧唯有在喜樂的情況下才是有意義的,而喜樂也唯有在智慧存在於其中時才是有意義的。兩者都能夠分別存在,但是那樣的話它們就失去了意義。
  一個人可以非常快樂卻愚蠢——也許他快樂是因為他愚蠢,也許他快樂是因為他無法了解生命的複雜度,因為他無法了解,所以他沒有察覺到悲傷正隱含在生命之中。他快樂是因為他無知……就像小孩或動物一樣。
  白痴是快樂的,他們沒有憂慮,他們沒有這種問題,因為他們還沒有會去憂慮的頭腦。憂慮需要聰明。動物不會憂慮、不會發瘋也不需要心理治療師的幫助;因為那需要聰明。所以傻瓜可以是快樂的,但是他的快樂並沒有什麼價值。
  另一個極端則是所謂的聰明人——他們非常有知識、非常嚴肅、非常有智力、甚至非常聰明,但是他們不快樂。那樣的話聰明又有什麼用呢?整個重點已經偏掉了!那樣的話你的智慧就比愚蠢還糟榚得多;至少愚蠢的人是快樂的!如果在知識當中沒有喜樂,那麼一個人又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呢?而事情卻幾乎總是像這樣在發生。
  修行最終就是要創造出一種合成:一個人應該是既聰明而又喜樂的,是既聰明而又能載歌載舞、是既聰明又懂得歡然慶祝的。唯有那樣一個人才能夠返回到佛性的家園,而感覺到真實生命的芳香……這樣他才能夠感受到佛性的無所不在。
  要感受到佛性的存在需要兩件事——喜樂與智慧。這兩件事要互相平衡的運作。
  所以藉著讓你拜師成為門徒,成為一個自觀自在者,師父變悄悄地,把這兩者放進了你的意識裡...哈...所以一方面試著去變得更警覺、更聰明、更敏感,好讓智慧昇起;另一方面要變得更放鬆、更歡舞、更自在,好讓喜樂昇起。然後記住,總是保持在平衡之中……。
  對頭腦來說往一個極端移動是非常容易的;頭腦是極端主義者。當頭腦必須在兩極之間擇其一的時候,它會準備好去選擇其中之一。絕對不要只選擇一邊:不是都不選、就是兩者都選。那就是超越頭腦的方式——因為頭腦很難辦到這一點,它辦不到。就頭腦的運作方式來說,要把兩個極端放在一起是很困難的。
  所以佛陀給了我們一種最偉大的靜心方法——他稱之為「中道」的東西。要總是保持在中間:每當有兩個極端時,要保持在中間、保持平衡,你就會超越頭腦,因為頭腦只存在於極端之中。
  這就是兩極——喜樂與智慧。你必須剛好在中間,剛好在兩者當中。一邊是喜樂自在、一邊是智慧覺觀,你必須剛好保持在中間,然後左右逢源。
  在一開始或許會很困難,但是只要不斷的在聞思修上下功夫,你很快的就會嘗到左逢智慧之源,右逢喜樂之源的滋味……甚至就只是對自觀自在的一個短暫的瞥見,也都會為你的生命打開一個不可思議的偉大洞見。
當你身在既有智慧而又喜樂的時刻,突然間你就會看到自觀自在,自在自觀的無盡之美.......哈哈哈
所以心經說.....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.....ha ha ha 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